“成也数学,败也数学”是不少数学基础薄弱的毕业班考生的深切感慨。从过往考生的经历都能看出,数学在毕业考中的重要性。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无不对数学高度关注。秉持着“每件事的发生都可以找到其由来”的观点,我们会发现,这些同学有一定共性:一方面对数学缺乏兴趣,信心不足,畏惧数学;另一方面又对学好数学抱有美好的愿望,祈祷着哪天自己能够“突然开窍”。在矛盾与困惑中恶性循环地纠结着。
其实,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同样能够学好数学,考好数学,甚至爱上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教育,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思”学生所思,“感”学生所感。结合数学复习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一套教学方案,精心构建复习策略,科学安排辅导计划,从知识、智力、技能、心理多方位着手,去带领着学生逐步爬过中高考数学这座“山峰”。
一、基础薄弱学生为什么学不好数学
1. 被动学习
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许多基础薄弱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特点: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中的多数都习惯跟随着老师学习,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些孩子在公立学校里,经常有这样的表现:没有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把老师所讲知识点想“透”。另一些人是反应很快,可是基础不扎实,虽然一个知识点能很快想明白,但是到用知识点解题时,却无从下手,这种“一知半解”的情况,其实比前一类情况更危险。
2. 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述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做到专心听讲,对要点听不清或听不全。虽然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却留了一大堆。而课后呢,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找不到知识间的联系,只是一味地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的结果是一味地“机械模仿”。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最终事倍功半。
3. 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这其实也是基础薄弱的一类人,他们眼高手低,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他们一贯只求知道怎么做,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其心理诱因是仅对难题感兴趣,以示自己的“水平”高。这种好高骛远,重“量”轻“质”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陷入题海,不能自拔.而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却是演算出错或中途“卡壳”。
4. 不注重反思和归纳
毕业班的数学,基本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温故而知新。这个“新”,指的就是在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后,还得要根据不同题目设置的问题背景,利用数形结合、几何代数相互转化、函数以及方程等思想,来对问题进行求解。对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以及灵活应用的要求更进一程,能力要求更进一步。没有反思,没有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知识点处于零散状态,遇到问题便不能迅速形成解题思路,导致无从下手。
针对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不仅要让他克服心理障碍,由厌学、怕学,到敢学、想学,还必须教会他“怎样去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文章来源:https://www.fwedu.org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