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的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字音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 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诓 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pū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四、主题概述
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针对当时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地提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第1/5页
发表评论